作者|曹裕勇
陶瓷業資深行銷策劃人、中國建材流通協會室內設計委員會執行副主席
原文標題:陶瓷產業職業經理人的「危險」與「機」
01
曾經的輝煌已消失
身為陶瓷產業的老人,筆者見證了陶瓷產業由野蠻生長到舉步維艱的整個過程;也見證了無數眾多品牌如同唱大戲般,你方唱罷我登場,從興起、繁榮到衰落;更見證了無數職業經理人從呼風喚雨到遁形消失。這片號稱「南國陶都」、「陶瓷江湖」的土地,如同「榴苑路」這個陶瓷人根據地一樣,人來人往、緣聚緣散;種種過往,如同石灣玉冰燒一樣,掠過喉嚨,只剩下那股灼燒的麻木。
身為陶瓷業職業經理人,曾經的輝煌早已煙消雲散,在佛山的日常,抽著華子、喝著早茶;出差的日常,也是喝酒吃飯、順點土特產。在傳統終端建材市場門庭若市的年代,關係才是最需要維護的,正所謂酒量代表銷量,酒品映射人品,沒有在酒桌上搞不定的事情。過了幾年,終端競爭日益激烈,傳統銷售通路競爭加劇,會培訓、能幫經銷商開拓通路、做促銷活動,就已經成為一個合格的行銷人員了。到瞭如今,終端門市幾乎無上門客,國家政策、行業形勢及消費習慣都已經發生了變遷,精裝集採、互聯網整裝、新媒體、新零售等一系列變化排山倒海的迎面撲來,我們的營銷人員開始茫然了,彷彿徨了,不知所措了。
於是乎,香菸從華子變成芙蓉王了,夜總會也不去了,就算是喝到火冒金星,也不會說佛山是我家的了,人開始成熟了,跳槽不要說升職加薪,能夠平移算不錯了,實在不行,降維也是能接受了。有點資本的要不回去開店了,要不離開佛山換個行業重頭再來了。
但這種成熟其實被逼無奈的成熟,就像溫水裡的青蛙,經過漫長的躺平,已經無力去蹦騰了,只能是煎熬著,在等待全身的細胞被開水燙成硬塊之前,伸出殘留酒味的舌頭,吞沒偶爾飄過的飛蛾,來維持生計。
02
跨產業人才流動之殤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只是諺語,更像是個魔咒,讓眾多有抱負的大中企業紛紛引進跨行業人才,家電的、定制的、燈飾的,哪怕是做五金的、賣房子的、賣保險的,紛紛殺入陶瓷業,當然,陶瓷業也有零星的有志青年殺入別的泛家居產業。但奇怪的是,無論是外行人的空降過來,還是我們跨行過去,似乎成活率都不高。不知道土壤問題,還是氣候問題,也許是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
跨產業人才的流動是必要的,任何一個產業如果沒有新的血液、新的思維補充,必將成為一潭死水。但是企業家有多大魄力,企業改革的氛圍夠不夠徹底,卻成了跨行職業經理人的生死結。陶瓷業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往往成長較快的企業,還真不是跨行職業經理人運營的,往往是一幫對企業和行業都保持敏銳觸角的行業先知帶起來的。這其實跟產業的產品屬性有關係,半成品的屬性決定了流通通路、銷售模式和服務體系的差異性,而企業家的策略眼光和識人用人又是建構通路和服務體系的先決條件。
但是,我們真不能怨這些意圖改變的企業家,誰不想自己的企業蒸蒸日上呢,更多的應該從我們職業經理人自身來找原因。發展到現在,陶瓷產業已然是一個發展不均衡的企業,有的靠強大的生產規模和供應鏈管控體系佔據製造端的頂峰,有的靠品牌的持續打造和終端渠道的精耕細成為行業頭部品牌,也有些小而美的企業透過個性的產品設計及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活的滋潤有餘。但我們的專業經理人呢,鮮有自我迭代和自我否定及創新的能力,抱著2021年的瓶子裝著1982年的拉菲。
無論是企業,還是人才,固步自封自然就會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有沒有源源不斷的造血功能以實現自身能力的核心競爭力,來突破企業本身或職業經理人自身的職業發展瓶頸,都是每個人面對的新課題。但有些人也許會說,為什麼我一直照老套路做銷售,雖然是比較難做,但是也沒有餓死,東家不打打西家嘛。誠然,過去幾十年的野蠻增長生長期,經驗和人脈資源非常重要,但有天它透支成負值的時候,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了。企業也是,別看很多企業現在還是能夠苦苦維繫,但能量守恆定律高速我們,任何量變到了一定的峰值,就會形成質變。君不見,資本大鱷迎面撲來,滾滾洪流正在倒逼陶企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和營銷模式來適應行業的巨變嗎?
03
陶瓷業職業經理人的出路在哪裡
曾幾何時,陶瓷業的職業經理人還是個香餑餑,因為陶瓷行業是建材行業乃至泛家居行業率先深耕終端渠道商的行業,比定制櫥櫃都要早,更別說門窗等。但這是業界的紅利,而非職業經理人有多厲害,就如同目前,許多上市公司的人才進入陶瓷業水土不服一樣。誠然,上市企業的內部管理體系和營運模式比陶瓷企業高出不少檔次,但是除上文分析的產品屬性外,企業在不同階段應該用不同的人才,在改革初期,用那些上市公司的初級管理是件極其冒險的事情,他們只是龐然大物上的一顆螺絲釘,對優秀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宛如盲人摸像一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沒錯,這就是陶瓷業職業經理應該先改變的地方,不要把平台的成功當作個人的成功,不要把過去的經驗當作未來的籌碼。筆者以為,任何產業乃至企業的發展都是有跡可循的。宏觀上,和國家發展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微觀上,和市場發展情勢和消費者變遷密不可分。至於陶瓷產業為何會有從野蠻成長到舉步維艱,陶瓷產業的路在何方,在此不做累述。但又一條是鐵律,沒有倒閉的行業,只有倒閉的企業。有人說,數位相機革了相機膠卷的命。換個角度來看,未嘗不是需求依然存在,只是換了種存在的形式。
個人和企業是一樣的,發展到一定的狀態就會遇到一個瓶頸,這個時候就需要新的思潮來推動發展曲線的第二次拉升(無論是美的或是華為都遇到類似的局面)。因此,善於學習、敢於清零是優秀職業經理人、優秀企業的共通性。欣喜的看到,部分陶瓷業的專業經理人也紛紛意識到這一點,敢於跨行出圈,去定制、去家具,甚至去家電行業。這未嘗不是激發新發展曲線的好法子,清零之後學習圈外的優秀營運模式,即使哪天重回陶瓷企業,也能夠用圈外的角度來觀察圈內。同時,也有一些有識之士透過進修來開拓自己的視野和格局,報考知名大學的EMBA,讓自己始終與各行各業的優秀者為伍。
//////////
歷史的車輪始終向前,陶瓷產業的變革和陶瓷經理人的更新換代也勢不可擋。在舊的神話破滅的同時,新的傳奇即將誕生。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行動網路和新媒體盛行的今天,心靈雞湯早已經如同佛山濕熱的天氣一樣,讓人見怪不怪。所以,無論是前浪還是後浪,我們真應該靜下心來,想想產業的現在和未來,探索市場和用戶的需求,腳踏實地、努力拼搏,然後靜待花開。
(作者:曹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