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念超
原標題|產品是人、科技與環境的融合
上週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色彩學術交流會,順便走訪了宜山路,除了對陶瓷零售有了新的認知,再就是聽了幾場學術交流課,對產品研發新邏輯有了更深的認識。
第一,古老的宜山路,有了新使命。
宜山路是業界的風向標和陶家的必爭之地。在那裡能有一個店面是許多陶瓷品牌的夢想,這和銷售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出自品牌發展策略的訴求。當下,宜山路傳統的陶瓷依然傳統著,不過出現了兩種新思潮:一是喜盈門商場的店鋪模式、品類集成和產品趨勢,二是遍布週邊街區和辦公室的一群80後的陶瓷新零售;一個代表了產品的趨勢,一個代表了新的銷售模式。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它們走著與傳統不一樣的路,例如品類集合品牌、設計師產品、80新零售等等。
第二,站在人的角度開發產品,產品才有生命力和領導力,未來不能就流行而模仿、就產品而產品。
前聯想產品總監從「科技再造、現實虛疑,跨界無界、分工分野,追尋自然、本位主義」三個面向追本溯源產品開發,給傳統產業產品開發一個新的方向。對標陶瓷產業的產品開發,可能更多是考慮技術層面,哪些能實現、哪些不能實現、是不是領先,雖有涉及環境層面,但不多,最多只到應用場景;至於人的層面,考慮的還不夠,例如開發的產品賣給誰、能為使用者帶來什麼等等。
第三,科技才能顛覆產業,不是產品,傳統產業需要科技革命。
就以5G為例,我們的理解大多停留上網速度快,打遊戲、看電影不卡上,或能想到物聯網或無人駕駛,對美國打壓華為也簡單理解為是5G技術的爭奪。聽了學術交流才知道5G改變的不僅是互聯網,還是整個IT產業鏈。以手機為例,現在手機的價格除了品牌和系列差異外,就是處理器+記憶體配置的差異,而5G一旦實現,手機傳輸速度將高於自帶處理器的運算速度。因此,手機的處理器和記憶體就不再重要,手機可能就是個顯示器,在價格上可能很便宜,或不再需要錢,而貴的是5G。所以,它將顛覆的不是網速,而是整個產品鏈;就如電動車不是汽車而是電器一樣,什麼12缸、渦輪增壓都被顛覆。回顧下我們做產品的歷程,是否考慮了科技的趨勢,還是只在做花色的變化,或是繼續做資源的搬運工。
第四,人生需要簡簡單單,但一定要豐富多彩。
前兩年的工業風很盛行,這兩年有些沒落,就有了對工業風的批判與拋棄。我們再看看近二十年,我們流行過的風格,哪一個有五年的壽命?為什麼?再看看歐美的工業風,一直持續了幾年?其實,不是工業風不好,而是沒有賦予工業風時代色彩。今年他們的工業風變成了灰、綠、黑、紅的組合,而我們的仍然是黑白灰。所以,不是工業風不流行了,是你的工業風落伍了。再看看上海浦東機場,包括座椅、通道、商場的顏色,讓旅程少了不少疲憊。色彩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個科技、人和環境結合在一起的產品。
過往,我們是從產品的角度考慮產品;未來可能需要新思路,產品只是個載體,產品暢銷一定不是產品本身的暢銷,而是暢銷的事件引發的產品邏輯。
2020年將至,一切都是新的,包括產品的邏輯。陶瓷雖然比不了科技產品,但可以參考科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