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span>
說起品牌互動,各行各業成功案例一大把,如杜蕾斯「調戲」13個品牌、知乎與6大品牌「互撩」等等。
或許有人要說,你提到的品牌都不是同行,更非競爭對手,互相誇一下也屬正常,不但不會形成競爭,還能互相借勢。那就來一個打臉的例子:
賓士和寶馬,這一對既是同行更互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冤家”,卻一直都是透過正面、積極的競爭而相愛相殺、攜手共進的呢。
看看我們的建陶業,似乎從來沒有品牌互動的案例,有的只是私底下的互相鄙視乃至詆毀。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19年7月底。
7月30日,某網友逛建材市場時對東鵬瓷磚的空氣淨化磚產生疑問,就發微博向東鵬瓷磚求解,引發了一些網友對與負離子瓷磚有著同樣淨化空氣原理的空氣淨化磚的質疑,其中一位網友知道特地·負離子瓷磚是“負離子瓷磚發明者”,便@特地·負離子瓷磚出來解釋;7月31日,特地·負離子瓷磚認真地為網友作出解答,隨後又以海報的形式向東鵬瓷磚發起聲援,開陶產業品牌互動之先河。
(以上事件詳細情況請參考《簡訊|為負離子磁磚聲援》一文)
02 span>
可惜的是,雖然此次品牌互動贏得了眾多業內人士與媒體人的稱讚,但除了換來東鵬瓷磚一句“一起大賣”的不冷不熱的回應,並沒有得到其他任何負離子瓷磚品牌的反響。
結合案例,連結現狀,透過現像看本質。
往大了說,建陶企業們在產品開發和推廣上喜歡跟風扎堆,在市場競爭中卻非常自我,不善於團結同行,尤其不善於在行業遇冷時抱團取暖 strong>(如上述案例中當消費者質疑負離子瓷磚時,只有特地·負離子瓷磚和東鵬瓷磚挺身而出,其他品牌沒有任何聲音)< strong>。
往小了說,在負離子瓷磚這一類功能性瓷磚的發展道路上,一方面加入者越來越多,廠家層面的競爭早已經白熱化,另一方面消費者雖然對負離子瓷磚的關注和認可度進一步提高,但消費的理性同時在提高,終端層面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互相詆毀的品牌戰和擾亂市場的價格戰一觸即發。
在此情勢下,負離子磁磚會不會被盲目跟風和無序價格戰置於死地呢?
十分危險。
縱觀中國建陶業風雲四十年的發展歷程,有多少產品品類因盲目跟風和無序價格戰而被做爛做死?
微晶石、超平釉、平面釉、拋晶磚、K金磚、金剛釉、金剛玉、仿古磚…負離子磁磚的前輩們早已在此起彼伏的惡性競爭中憾然逝去。
03 span>
再看看同屬於建材業的矽藻泥,卻擁有與眾多被做爛做死的瓷磚品類不一樣的命運。
矽藻泥是20世紀80-90年代興起於日本建材市場的,到2003年左右開始被引入中國。它在日本的時候不叫現在這名兒,而是被稱為“矽藻礦物壁材”,來到中國之後才得名“矽藻泥”,名字從又長又生僻古怪變成簡短而仍然生僻。在國內起步的一段很長的時間裡,它還籍無名,不為廣大消費者認知、認可和接受。
在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矽藻泥從一個生僻的名字逐漸變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成為綠色建材的代名詞之一,並最終形成一個企業數量近千家、市場份額數百億且還在成長的建材業的細分行業。
這些成績說起來只有簡單單句話,但其實得來十分離艱難,離不開矽藻泥產業無數企業、從業人員和產業協會的共同努力。 概括而言,那就是大家雖然同在一個行業,互為競爭關係,但各有各的差異化定位和品牌競爭力,不會以惡性價格競爭的手段去參與市場競爭,更不會去惡意詆毀同行;而當遭遇業界外競爭對手的惡意詆毀時,大家更加會團結在一起,共同抵禦「外敵」。
相對於建陶業來說,矽藻泥產業市場容量小得多,競爭也較激烈、殘酷。但為什麼矽藻泥不但沒有被做爛做死,反而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建陶業眾多產品品類卻一個個地「短命」呢?這值得建陶人深思。
筆者認為,特地·負離子瓷磚此次聲援東鵬瓷磚,雖不足以成就經典的品牌互動案例,但已經為亂象叢生的建陶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展示了特地·負離子瓷磚滿懷企業使命與產業情懷、渴望打破現狀的包容胸襟與務實態度。
如果能有更多的企業和特地·負離子瓷磚一樣包容、務實,勇於為大家共同賴以生存的產品品類承擔責任,攜手並肩,抱團取暖,集體過冬,那負離子瓷磚和更多的產品品類一定不會被“玩壞”,只會越來越好!